随着“00后”大学生不断涌入校园,如何让每位青年学生都成为“追梦人”,是每门思政课程、每位思政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只有不断提升教学实效,才能使思政课承担起时代之责。“纲要”课教研室为了不断提升课程教学实效,从多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
一、做好学情调查工作,了解掌握学生思想状况。“纲要”教研室在新学期课程开始前,通过发放课前问卷调查,组织座谈和个别谈话等形式,摸清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力图全面、清楚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并把学生思想状况纳入教学设计和备课环节,分析学生思想情况,找准问题症结,增强课前准备的针对性。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通过举办学生座谈会,聆听学生对教师改善课程教学的想法和建议,给教师们进行教学反思提供借鉴。
二、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网络是“00后”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网络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影响,但网络但并不是获得知识最为有效的途径,获得知识最有效的途径,还是“课堂教学”和“阅读书籍”。由此,“纲要”教研室从2021年春季学期利用学院“纲要”课程已立项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有着丰富的线上资源的优势开始尝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纲要”课程在2020年7月被立项为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在线下授课中教师既注意难点、重点的讲授,又注意利用线上资源、网络技术条件引导学生参与互动,通过课堂讨论、辩论、情景演绎等多种形式,引导、启发学生在做中学,激发学生的思想活力和学习兴趣。传统课堂中的控制式、灌输式、劝导式授课方式转换为平等交往的对话式、引导式、探究式。同时考核评价体系也更加精准化,加强、做细了过程考核,线上线下的有序结合有助于提升对学生学业评价的科学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一经采用就获得教师和学生的好评,还推广到了“思想道德与法治”等其他思政课程。在线上资源建设得到不断丰富完善的前提下,2022年、2023年“纲要”课程继续进行混合式教学,以后还会不断探索如何更好进行混合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实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最大优点在于打破了“理论教学”的抽象性,而使价值观的“深刻道理”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容易接受,一改传统讲授法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决定了课程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课程建设目标就是要通过对重大历史现象以及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阐述,提高大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和科学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课堂实践证明,“纲要”课非常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事先展示案例,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得出结论再进行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在讨论时,教师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最后教师点评总结。教师在课堂讲授时特别注意将党史故事以案例教学的方式融入课堂。这种党史案例融入不是干巴巴地讲述史实,而是将真实与演绎相结合,通过引人入胜、活灵活现、声情并茂的叙事和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将史实呈现出来,以情感人,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四、以问题导向展开课堂教学,注重对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辨析。每个专题内容的授课都围绕解决、回答特定问题进行,引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树立正确的党史观。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辨析经常出现在网络上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认清历史虚无主义对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否定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和历史意义、颠覆对历史人物科学评价的实质。
五、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思政课教学绝不能仅仅是教师“单口相声”讲理论,还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践,通过实践去感受真理、发现真理。“纲要”课的实践教学分为校外红色基地考察、校内课外实践及课堂实践。每个学期,教研室都要组织一部分学生去红色实践基地实地考察参观,学生们通过参观考察邓小平故居、陈毅故居、江姐故居、杨尚昆故居、杨闇公故居、吴玉章故居、建川博物馆等深刻感受中国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感受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校内课外实践,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实践作业,实践作业的方式有主题手抄报制作、主题微视频制作、撰写家族史等等。2022年和学生处共同举办了“讲述党史人物 增强‘四个自信’”视听作品制作比赛,评选出了一批优秀作品。课内实践的形式就更加丰富了,有的班开展“讲长征故事比赛”,有的班开展主题演讲比赛,有的班开展课件主题展示,等等。这种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党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的高度政治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