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校领导讲思政课】
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晓春走进思政课堂
学校党委副书记黄辉为学生讲授思政课
【教学研究】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研室: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集体备课会(9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研室:开展集体备课活动(9月)
“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开展集体备课活动(9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研室:开展新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9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研室: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习概论”课教学活动(9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研室:召开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原理”课课堂教学集体备课会(9月)
“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开展教学观摩活动(10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研室:开展集体备课会(10月)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研室:开展教学成果奖申报专题研讨会(10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研室:开展公开课教学展示活动(10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研室:举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集体备课会(10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研室:开展教学研讨(10月)
“国家安全教育”教研室举行观摩课活动(10月)
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晓春走进思政课堂
10月30日,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晓春在明德楼A302教室为政管学院23级2班同学作了题为“改革的实践续篇 现代化的时代新篇”的主题教育专题授课。
在讲座中,陈晓春校长围绕“把握历史主动、改革波澜壮阔,锚定关键领域、擘画改革蓝图,遵循改革规律、保持战略定力”三个方面详细讲解了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背景、意义,深化改革的举措,依靠力量和保障措施等内容。
在讲解中,陈校长结合学院发展,跟同学们一起回顾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他勉励同学们一定要自信自强,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勇于担责、敢于创新,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和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时代新人。

学校党委副书记黄辉为学生讲授思政课
10月21日晚,学校党委副书记黄辉以“改革的实践续篇,现代化的时代新篇”为题,在明德楼A109为化工学院2024级1班、人工智能学院2024级6班学生讲授思政课。
黄辉副书记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从全会召开的背景谈起,围绕“把握历史主动,改革波澜壮阔”“锚定关键领域,擘画改革蓝图”“遵循改革规律,保持战略定力”三个部分展开,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主题突出、精彩生动的思政课。
黄辉副书记勉励同学们,生逢新时代,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自觉将青春理想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中,敢为改革先锋,甘为时代奉献。整场思政课主题鲜明、贴近实际、深入浅出,同学们认真听讲、细心领会,纷纷表示深受教育和鼓舞。

教学研究|“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研室: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集体备课会(9月)
为深入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全会精神鲜活地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8月30日下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在弘文楼242会议室召开集体备课会。会议由胡静老师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
首先,胡静老师对新学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教研室新学期的活动计划等问题进行了安排。胡静老师强调了“道法”课程作为大学生的第一堂思政课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务必高度重视,认真备课。
其次,老师们围绕“如何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蒋雪梅老师指出,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这是思想引领,可以结合教材第二章第二节“坚定信仰信念信心”讲解,引导学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赵光明老师指出,全会提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讲授改革贯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时,我们可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双轮驱动”的比喻,诠释改革和法治要同步推进的深刻逻辑,不断深化对全会精神的规律性认识。
谢凯老师认为,全会强调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部分,可以融入到第三章第一节第一部分“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第二节第三部分“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会议上,老师们各抒己见、积极交流。老师们纷纷表示,将及时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直击大学生思想困惑,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大学生,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更好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

教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研室:开展集体备课活动(9月)
2024年8月30日下午,在学校会议中心小会议室召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集体备课活动。
首先龙海燕老师总结了上学期期末考核工作,由于这次考核是教研室组织的,因为考虑不周存在一些不足,在老师们的努力下,考核工作得到了圆满完成。
随后,教研室老师围绕如何增强“纲要”课教学实效进行了讨论。徐涛院长认为老师们一要善于用科研讲思政,二要善于把握大历史观,三要善用典型案例讲思政,善用典型案例形成对主流史观的阐释,让材料讲话,让学生自己发现观点,四要系统讲解,针对图像时代知识碎片化的特点,必须注重系统讲解,讲清逻辑、关联和本质。
李雪老师认为,要上好“纲要”课,老师们一是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可以互通有无,可以把自己觉得好的资料分享在群里,二是在课堂上要善于提问,让学生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完全一股脑地告诉他们结论是什么。老师对学生错误的回答应该要敢于摆明自己的态度,积极地、态度相对温和地对其加以纠正和引导。
谢凯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旗帜鲜明地讲清楚“纲要”课程的基本特点,帮助学生厘清该门课程与其他高校思政课之间的内在关系,减少学生对本门课程乃至整个高校思政课的认识误区,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二是课程设计问题,在明确中国近现代史主题主线的基础上,应该尝试对教材体系进行重构,更好地转化为教学体系,尽力避免厚古薄今的现象。三是课程讲授问题,为了形成教学合力,共同促进“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应该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发挥“有组织”的教学优势,群策群力。
每个老师积极发言,气氛十分热烈,教研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教学研究 “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开展集体备课活动(9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印发的《关于做好2024年秋季学期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响应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任务号召,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9月5日下午,“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在学院246教研室召开了本学期第一次集体备课会,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会议由教研室主任谢凯主持。
本次集体备课会分为两个部分。首先,谢凯老师向各位老师介绍了学院关于集体备课会的要求、新学期教学专题的拟定情况、新学期课程考核方案、讲课纪律要求以及相关材料归档问题。其次,宋帝、韩鑫、兰丹钦、代维和谢凯等5位老师逐一汇报和分享了《更好端牢能源的饭碗》、《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等专题的教学设计与构想等,兰永海、陈慧、谭思师、石曦、郭彦宏等老师进行了交流发言,对相关教学专题的重难点问题进行了补充和强调。本次集体备课会现场气氛热烈,各位老师的深入讨论,为相关专题的教学启迪了思路、丰富了资源、积累了经验。

教学研究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研室:开展新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9月)
9月9日下午4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研室在弘文楼246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活动室开展了新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会议由教研室主任邓艳梅老师主持,教研室全体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首先,邓艳梅老师总结了上学期的教学情况,讲解了教学大纲的变化,并与老师们就教学大纲的修改展开了讨论。
其次,邓艳梅老师反馈了上学期期末“概论”课学生座谈会的情况,转达了学生对老师们的喜爱以及建议。邓艳梅老师强调老师们要认真备课,修改完善教学课件,合理分布教学重难点,科学设计师生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不断提升“概论”课课堂教学质量。
最后,老师们探讨了课堂教学情况,并积极整理了上学期期末考核归档资料。
教学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研室: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习概论”课 教学活动(9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我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研室于9月23日下午15:00在弘文楼242室,开展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习概论”课教研活动。活动由教研室主任张熊玲老师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
首先,张熊玲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召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其次,老师们关于如何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习概论”课教学展开了积极发言和热烈讨论。石曦老师认为,一要通过案例教学具体融入到教材的各个章节,二要通过实践教学如读书报告、考察调研等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沈胜刚老师认为,教研室要组织老师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充分讨论,精心打磨教学设计和做好教学课件,同时全面宣传阐释好会议精神。马燕娥老师认为,要以守正创新推动课程建设内涵式发展。在“守正”上,对学生要坚持思想引领、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在“创新”上,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其他老师也积极发言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最后,张主任进行了会议总结。一要深入研读《公报》、《决定》、《说明》和相关文件、文献,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其基本精神和内在逻辑。二要从具体内容、基本精神、思想方法上分层次、有侧重地进行融入。三要当好全会精神的学习者、宣传者、实践者,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成为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时代新人。
教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研室:召开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原理”课课堂教学集体备课会(9月)
为了深入研习与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并确保三中全会精神有效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2024年9月30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召开了“‘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的集体备课会。此次会议由教研室主任胡丽美老师主持,并由杨丹老师负责记录会议内容。
在备课会上,胡丽美老师紧密围绕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中的“城乡融合发展”与“增强文化自信”两大主题,作了题为“‘促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政+地方文化’育人模式探索”的发言。她指出,对于地处享有“甜城”美誉内江的内江师范学院而言,其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地方、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因此,结合内江当前建设“中国甜食之都”、推进文旅强市及全面振兴乡村的实际情况,探索“促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思政+文化”育人模式,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应有之义。胡丽美老师还就该育人模式的教学理念、目的、手段、模式及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特别分享了如何将糖文化等多元文化(如农耕文化、移民文化、家文化、乡贤文化、工匠文化等)的互融案例巧妙融入“原理”课堂的个案。
刘欢老师针对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发展和安全”主题,提出了将“朝鲜与乌克兰处理‘发展与安全’关系”的案例融入“原理”课唯物辩证法教学内容的设想,旨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在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兼顾发展与安全的重要性。
陈洁老师则围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内容,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生命周期”为切入点,结合个人及其表妹的亲身经历,阐述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系统观念,并强调了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与系统观念对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罗秀青老师则详细分享了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内容可以融入“原理”教材的各个具体环节。而陈艳老师则建议将“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原理”导论课,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并倡导将会议精神与唯物辩证法相结合,引导学生用辩证法的视角审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
会议尾声,老师们纷纷就上述分享内容发表了意见、建议、心得与体会。胡丽美老师在总结时强调,本次集体备课会不仅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更是推动“原理”教育教学工作迈上新台阶的关键举措。她希望全体教师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持续强化宣传贯彻意识,深入钻研、细致剖析,力求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原理”课程教学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与创新活力。

教学研究│“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开展教学观摩活动(10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促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提升,10月12日,“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开展了本学期第二次教学研讨活动,活动由“形势与政策”课教研室负责人谢凯老师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参加。
本次教研活动以公开课的形式进行,谢凯老师以《人间正道:回应外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三种谬误》为主题,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深入论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真理性和崇高道义性,深入分析了西方少数国家抹黑或攻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在目的。在授课中,谢凯老师坚持以学生的思想困惑为导向,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教学逻辑清晰,方法得当,很好地完成了本专题的教学工作。
授课结束后,参加教学观摩的老师分别从课程定位、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改革以及教学竞赛等方面,深入交流讨论了如何更加准确地讲好“形势与政策”,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实效性等问题。

教学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研室:开展集体备课会(10月)
为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集体备课,我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研室于10月21日在弘文楼246教研活动室开展了集体备课会。会议由教研室主任张熊玲主持召开,教研室全体老师参加会议。此次备课会围绕第四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主要讨论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思想(以下简称“民本思想”)的精华融入到这一章教学内容之中。
首先,张熊玲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标识,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其次,老师们关于如何将民本思想的精华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展开了热烈讨论。部分老师作了重点发言,如李世凯老师认为,要从历史的角度深刻把握民本思想演变的历史脉络,明确民本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源泉。同时,要把握民本思想中蕴含的重民、爱民、富民、顺民、安民的价值理念。游俊花老师认为,要凝练不同历史时期反映民本思想的经典故事,从故事原文、故事来源、故事解析三方面深度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张力民老师认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研究,打造一支同时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底蕴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厚功底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最后,张主任进行了会议总结。一要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典籍,把握民本思想的思想精华;二要准确把握本章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从理论、历史、现实角度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容、现实要求和目标价值。三要运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等教学方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
教学研究|“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研室:开展教学成果奖申报专题研讨会(10月)
10月21日下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在弘文楼242会议室开展了教学成果奖申报专题研讨会,成果培育项目组成员参加了会议。
会上,项目组成员围绕教学成果奖的“成果简介”、“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等几个部分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对既有的支撑成果进行了总结梳理。经过讨论,老师们进一步理顺了申报书内容的内在逻辑,强化了教学成果培育的需求与问题导向,明确了申报书的修改思路。
最后,学院党委书记邓小明强调了教学成果申报对于推动学院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指出教学成果奖是团队的结晶,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凝练、升华的结果。他鼓励老师们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树立问题意识,从校级教改项目申报着手,早规划、早准备,才能更好地开展成果建设与奖励申报工作。

教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研室:开展公开课教学展示活动(10月)
为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教师在教学经验与方法上的相互学习与交流,确保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2024年10月28日下午2:3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在弘文楼246教室组织开展了一场公开课教学展示活动。公开课由王丽君老师主讲,没有授课任务的教研室老师观摩了教学展示。
王丽君老师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为主题,精心挑选社会学案例作为教学材料,并据此周密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她运用问题互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深入剖析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课后,参与观摩的老师们就课程的创新元素、学生学情分析、师生互动、课程时间安排、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以及如何将其它学科内容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教学展示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教学研究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研室:举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概论”课集体备课会(10月)
10月28日下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研室在弘文楼246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活动室开展了集体备课会,专题研讨怎样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机融入“概论”课的有关问题,会议由教研室主任邓艳梅老师主持,教研室全体老师参加了此次教研活动。
首先,邓艳梅老师传达了学院领导的相关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加强政治站位,深入学习三中全会精神;要加强科研意识,做好教研活动;要加强教学理念创新和课堂改革大讨论;要加强基层教学组织的管理和发展,教研室老师们要共同努力、协作共进。
其次,邓艳梅老师领学了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简称《决定》)。“概论”课教师要围绕《决定》谋划的总体目标、重大原则、重点领域、重大举措开展专题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深刻把握《决定》提出的重大命题及核心观点,全面推进《决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切实做好三中全会精神有机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践行三中全会精神,努力提升思政课抬头率、点头率,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最后,教研室吴珍老师、杨丹老师分别结合选定的章节进行了教学融入展示。与会教师进行了交流研讨。老师们一致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全会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着力抓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谋划改革,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遵循。
教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研室:开展教学研讨(10月)
10月28日下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在弘文楼246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的教研活动会。
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是在我们党带领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老师们对如何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纲要”课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赵光明老师认为,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纲要”课,及时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传递给学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当下国家政策和发展方向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政治敏感度和社会责任感。谢凯老师认为,可以设立专门的教学专题,例如设立“改革历程与时代使命”专题,把近现代中国的各种改革与全面深化改革结合,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视角,分析中国在不同阶段改革的目标、任务、动力等,让学生理解改革的连贯性和时代赋予的不同使命。胡静老师认为,我们还要加强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只有教师自己对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准确地传达给学生。
这次教学研讨会每位老师都积极发言,对具体的教学专题如何融入二十届三种全会精神进行了思考,交流讨论的气氛十分热烈,大家一致表示对二十届三中全会进课堂的思考还会继续深入。
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晓春走进思政课堂
10月30日,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晓春在明德楼A302教室为政管学院23级2班同学作了题为“改革的实践续篇 现代化的时代新篇”的主题教育专题授课。
在讲座中,陈晓春校长围绕“把握历史主动、改革波澜壮阔,锚定关键领域、擘画改革蓝图,遵循改革规律、保持战略定力”三个方面详细讲解了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背景、意义,深化改革的举措,依靠力量和保障措施等内容。
在讲解中,陈校长结合学院发展,跟同学们一起回顾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他勉励同学们一定要自信自强,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勇于担责、敢于创新,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和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时代新人。
交流互鉴:“国家安全教育”教研室举行观摩课活动(10月)
为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打造优质课堂。2024年10月31日晚,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安全教育教研室开展教师教学观摩活动,部分无课教师代表到场观摩。
本次观摩课由学院李学兵老师主讲。在《坚持政治安全为根本》一课中,李老师以“突尼斯街头的‘阿拉伯之春’运动”为案例导入,引出本节课的授课内容。随后李老师通过运用问题互动等方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剖析了坚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的科学内涵,新时代政治安全面临的挑战,以及维护政治安全的途径和方法。
课后,参与观摩课的老师就典型案例选择、师生有效互动等问题进行了交流。通过本次观摩课教学活动,展示了我院青年教师的教学风采,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初审:高杨族 复审:徐涛 终审:邓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