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深化爱国主义教育,5月1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组织学生代表72名,教师代表6名,赴“抗战文化重镇”宜宾李庄开展“探寻李庄文化,传承家国情怀”主题实践考察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专业讲解、情景体验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在历史现场感悟文化薪火汲取精神力量。
在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师生们驻足于“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十六字电文石刻前。讲解员讲到:“抗战时期,李庄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同济大学等10余所学术机构,谱写了‘文化抗战’的壮丽篇章。”学生们通过观摩梁思成《中国建筑史》手稿复制件、中央博物院旧藏文物等珍贵史料,深刻体会到战火中知识分子的学术坚守。在“抗战时期李庄故事”专题,讲解员动情讲述:“当年林徽因带病坚持学术研究,在病榻上完成重要著作,这种精神正是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学生们通过AR技术“穿越”历史场景,沉浸式体验抗战学者“弦歌不辍”的治学精神。
在张家祠堂,“百鹤祥云”窗雕背后,隐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抗战时期,张家人毅然将宗祠贡献给中央博物院,保护数千箱文物长达六年之久。这座四合院成为文化遗产的堡垒,张家族人舍弃个人利益,用担当诠释了爱国主义情怀。
实地考察结束后,师生们在李庄古镇开展了研讨会。新闻学院曹莉同学感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把李庄文化中蕴含的爱国精神、学术品格转化为成长动力,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数信学院杨紫微同学说到:“实践考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书本中‘文化自信’的内容,深切地感受到了抗战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将学习先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这次实践考察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也是一场精神洗礼。李庄古镇的抗战故事对青年学子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考察为契机,传承家国情怀,勇担复兴大任,为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图文/ 邓艳梅)
初审:徐诗婷 复审:徐涛 终审:邓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