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思政育人模式,将课堂延伸至社会现场,11月8日,我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组织83名师生,前往三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了一场以“循真理之光 践奋斗之行”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此次活动深度挖掘本土资源,将罗世文烈士史料陈列馆、威远煤矿陈列馆、范长江纪念馆串联成“移动课堂”,探索出一条地方文化赋能思政教育的生动路径。
教学路线经过精心设计,以“理想信念—劳动创造—真理追求”为认知脉络,实现理论教学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在罗世文烈士史料陈列馆,师生通过了解这位内江籍先烈的英雄事迹,感悟到坚定信仰的力量。红色文化成为最鲜活的教材,帮助学生从情感认同升华至理论理解,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认识。在威远煤矿工业遗址,师生走进承载几代人工矿记忆的现场。矿井设施、蒸汽机车等工业遗存,无声地讲述着劳动创造历史的厚重篇章。同学们在此直观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从本土工业文化中领悟到劳动价值的真谛。在范长江纪念馆,师生重温了这位从内江走出的新闻巨匠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一生。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生动体现,激励着学生在新时代坚守求真之路,勇担传播真理的时代使命。
本次实践教学是我院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一次成功尝试。通过将内江地区的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名人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不仅使“原理”课更加可感、可亲、可信,也有效激发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提升了思政课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图文/胡丽美)
初审:徐诗婷 复审:刘德会 终审:邓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