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晚,胡金朝副校长在明德楼B112为大学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内容紧密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建”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农业强国建设的战略意义、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
课程伊始,胡金朝亲切询问同学们“有多少同学来自农村”“父母是否从事农业”等问题,引发学生热烈响应。通过游戏互动和乡土调查拉开课堂序幕,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互动方式,瞬间拉近了师生距离,也让农业强国这一宏大主题与青年学子的个人经历紧密相连。胡金朝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无论专业背景如何,当代大学生都应主动关注农业农村发展,筑牢强国复兴的思想根基。
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农业强国”,胡金朝进行了深入剖析。他首先介绍了国际公认的农业强国共同特征,包括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和竞争能力强。通过展示我国粮食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农业科技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等成就,增强了同学们的底气。紧接着,他重点阐述了中国特色的核心内涵: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走因地制宜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并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这一分析使同学们认识到,中国的农业强国之路既有普遍规律,更有基于国情的独特创造。
对于“如何加快建设”这一问题,胡金朝从五方面进行了阐释。一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坚决守住耕地红线,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树立大食物观。二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在种业振兴、智能农机、智慧农业上寻求突破。三是全环节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通过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四是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推动农产品加工流通、品牌建设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五是进一步深化农业对外合作,在保障国内供给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
课程尾声,胡金朝勉励同学们积极关注农业农村发展,将个人所学融入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课后,同学们一致认为,本次课程框架清晰、论述深入,引导大家系统理解了国家相关战略部署,进一步增强了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图文/曹杏艳)
(初审:刘德会 复审:谭安富 终审:邓小明)
